一般人碘摄入量参考与评价标准
碘摄入不足可引起碘缺乏病。长期过量摄入可导致高碘性甲状腺肿等危害。对一般人群,每日膳食(包括食盐)中的碘已能满足需要,没有必要再补充其他各种含碘营养补充剂和强化食品。食物中的碘可能会在加工和烹煮过程中流失。孕妇、哺乳期妇女由于其特殊生理特征,每天需要量高于一般人群,要保证其碘的需要。甲状腺疾病患者应遵医嘱加以选择。
碘的参考摄入量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 是为了保证人体合理摄入营养素,避免缺乏和过量,在推荐膳食营养素供给量 (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 RDA)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一组参考值。主要包括四个指标:平均需要量 (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 EAR)、推荐摄入量 (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 RNI)、适宜摄入量 (Adequate Intake, AI)、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 UL)。
平均需要量(EAR)是指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个体对某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其能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50%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
推荐摄入量(RNI)是指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部分个体(97%~98%)需要量的某种营养素摄入水平。推荐摄入量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个体每日摄入该营养素的目标值。
适宜摄入量(AI)是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群体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当某种营养素的个体需要量研究资料不足而不能计算出平均需要量,从而无法推算推荐摄入量时,可通过设定适宜摄入量来代替推荐摄入量。因此,适宜摄入量的主要用途也是作为个体营养素摄入量的目标。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是指平均每日摄入营养素的最高限量。
中国居民膳食碘参考摄入量(μg/天)
人群 | 平均需要量 | 推荐摄入量 |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
0岁 | – | 85(AI) | — |
0.5岁~ | – | 115(AI) | — |
1岁~ | 65 | 90 | — |
4岁~ | 65 | 90 | 200 |
7岁~ | 65 | 90 | 300 |
11岁~ | 75 | 110 | 400 |
14岁~ | 85 | 120 | 500 |
18岁以上成人 | 85 | 120 | 600 |
孕妇 | 160 | 230 | 600 |
哺乳妇女 | 170 | 240 | 600 |
个体对某种营养素的需要量随年龄、性别、生理特点、劳动状况等多种情况的变化而不同,即使在个体特征一致的群体中,由于个体生理机能的差异,需要量也各不相同。碘摄入量超过可耐受最高摄入量和碘摄入量低于平均需要量都可能造成健康危害。尤其对于妊娠妇女、哺乳妇女、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合理的碘营养状况十分关键。妊娠妇女、哺乳妇女由于处于特殊生理阶段,推荐摄入量高于普通人群。目前,由于缺乏妊娠妇女和哺乳妇女对碘敏感性数据支持,妊娠妇女和哺乳妇女设定的碘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与成人相同。4岁以上儿童碘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则根据体重比值,依据成人碘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数据计算得来。3岁以下儿童碘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缺乏充分资料,现暂无标准。
膳食碘摄入量的评价标准
膳食碘的摄入量主要来源于食物、饮用水及加碘食盐,按照下述公式计算:膳食碘摄入量=∑(各类食物摄入量×各类食物碘含量)+(饮用水量+烹调食物用水量)×水碘含量+食盐摄入量×盐碘含量×(1-烹调损失率)。WHO定义的加碘食盐烹调损失率为20%。
膳食碘摄入量按照个体或群体平均每人每日的碘摄入量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包括碘的平均需要量、推荐摄入量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平均需要量可用于评价群体和个体的碘摄入状况,当群体的碘摄入量低于平均需要量,说明人群中存在碘缺乏风险的比例达50%。当个体的碘摄入量低于平均需要量时,发生碘缺乏的风险可达50%,需要进行改善。摄入量增加,达到推荐摄入量水平时,随机个体碘摄入不足的概率变得很小,发生碘缺乏的机会在3%以下;一个群体的平均摄入量达到推荐摄入量时,人群中有缺乏可能的个体仅占2%~3%,也就是绝大多数个体都没有发生碘缺乏的危险。
推荐摄入量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之间是一个“安全摄入范围”,日常摄入量保持在这一范围内,发生缺乏和中毒的危险性都很小。当摄入量继续增加超过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时,个体出现毒副作用的概率增加,但并不等于超过可耐受最高摄入量就会造成碘中毒,发生碘中毒的概率取决于超过可耐受最高摄入量的程度、持续时间和机体状态。一般认为,在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水平之下,随着碘摄入量的增加,碘缺乏的风险越来越低。

碘营养状况评价标准
在评价碘营养水平时,根据评价的对象不同,可将评价指标分为两类,评价群体碘营养水平的指标和评价个体碘营养水平的指标。评价群体碘营养的指标包括人群的尿碘中位数、甲状腺肿大率、新生儿TSH筛查阳性率等;评价个体碘营养的指标包括甲状腺容积和血清碘等。一些个体碘营养的评价指标因为在个体内波动较大或缺乏标准检测方法、参考值范围等,在应用时受到限制。
1.群体评价指标——尿碘中位数
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UNICEF) 和国际控制碘缺乏病理事会 (IGN) 提出了基于尿碘(点击此处了解什么是尿碘)中位数的人群碘营养状况评价标准。儿童、一般人群碘营养水平适宜的标准是尿碘中位数在100~199 μg/L。
WHO/UNICEF/ICCIDD推荐的人群碘营养状况评价标准
人群 | 尿碘中位数(μg/L) | 碘营养状况 |
儿童和成人 | <20 | 严重碘缺乏 |
20-49 | 中度碘缺乏 | |
50-99 | 轻度碘缺乏 | |
100-199 | 适宜 | |
200-299 | 大于适宜量 | |
≥300 | 碘过量 | |
妊娠妇女 | <150 | 缺乏 |
150-249 | 适宜 | |
250-499 | 大于适宜量 | |
≥500 | 碘过量 | |
哺乳妇女 | ≥100 | 适宜 |
<2岁婴幼儿 | ≥100 | 适宜 |
此外,在一般人群总体碘营养状况适宜的情况下,妊娠妇女仍有缺碘的风险。最新的研究表明,一些碘充足的发达国家,妊娠妇女仍存在轻微缺碘的风险。人群碘营养状况的评估常用学龄期儿童的尿碘水平评估。但越来越多的数据证明,儿童的碘营养状况不能代表妊娠妇女这一特需人群。
2.群体评价指标——甲状腺肿大率
根据我国《碘缺乏病病区划分》(GB16005-2009)标准,采用学龄儿童甲状腺肿大率结合水碘和尿碘衡量碘缺乏病病区的严重程度,如果某地区饮用水碘化物含量中位数小于10 μg/L,8~10岁儿童尿碘中位数小于100 μg/L,且小于50 μg/L的样品数占20%以上,8~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大于5%,可认定为碘缺乏病病区。其中,儿童尿碘中位数大于等于50 μg/L小于100 μg/L,且小于50μg/L的比例大于等于20%,儿童甲肿率大于5%小于20%,则为轻病区;儿童尿碘中位数大于等于20 μg/L小于50 μg/L,儿童甲肿率大于等于20%小于30%,则为中等病区;儿童尿碘中位数小于20 μg/L,儿童甲肿率大于等于30%,则为重病区。当三项指标不一致时,以8~10岁儿童甲肿率为主。
3.群体评价指标——新生儿TSH异常率
新生儿是碘缺乏损害最敏感的人群,新生儿期缺碘将导致脑发育不可逆转的损害。测定新生儿足跟血促甲状腺激素(TSH,点击了解详情)水平,被认为是评价人群碘营养水平和甲状腺功能状况的最敏感和可靠的指标。2007年WHO/UNICEF/ICCIDD联合推荐以5 mU/L作为新生儿TSH的切点值,新生儿足跟血TSH>5 mU/L的比例小于3%作为人群碘营养状况正常的判断标准。
4.个体评价指标——甲状腺容积
碘缺乏和碘过量均可引起甲状腺肿。通过衡量不同年龄个体的甲状腺容积,可以判定个体是否出现甲状腺肿。目前,甲状腺肿评价标准是2007年12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地方性甲状腺肿诊断标准》(WS 276-2007)。B超法测量甲状腺容积,是用B超检测甲状腺大小,甲状腺容积为甲状腺左叶和右叶之和,单位用毫升表示。WS 276-2007规定了6-17岁儿童和青少年、成年女性和男性甲状腺容积的正常值。
甲状腺容积的正常值
年龄(周岁) | 甲状腺容积正常值(ml) |
6 | ≤3.5 |
7 | ≤4.0 |
8 | ≤4.5 |
9 | ≤5.0 |
10 | ≤6.0 |
11 | ≤7.0 |
12 | ≤8.0 |
13 | ≤9.0 |
14 | ≤10.5 |
15 | ≤12.0 |
16 | ≤14.0 |
17 | ≤16.0 |
成年女性 | ≤18.0 |
成年男性 | ≤25.0 |
5.个体评价指标——血清碘
血清碘属于近期碘营养评价指标,可以反映近期碘营养情况。世界卫生组织、美国梅奥医学中心和奎斯特诊断公司提供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的碘代谢指标的参考值范围分别为45~90 μg/L、52~109 μg/L和40~92 μg/L,我国血碘值正常范围尚待确立。
还有一些其他指标,如盐碘含量、合格碘盐食用率、水碘含量、甲状腺功能指标、甲状腺球蛋白、儿童智商等也能够为评价碘营养状况提供参考。
参考资料
- 《中国居民补碘指南》,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分会/中国营养学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